2020届高中三年级语文一轮复习常考要点练习:古时候诗歌阅读
1、阅读下面呢这首诗,完成问题。
寄外舅郭医生①
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①元丰七年5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老婆和三子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长安。此诗是分别后作。外舅:古时候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适合的一项是
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老婆儿女消息的艰难。
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老婆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既是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作者内心独白。
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了解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了解家人的消息但又害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D.颈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距离遥远不算什么,亲情不会因此而生疏,重点是家人的身体要健康,这既是作者对妻儿的安慰,也是自我慰藉。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剖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再泛吴江①
[宋]王禹偁
二年为吏住江滨,重到江头照病身。
满眼碧波输野鸟,一蓑疏雨属渔人。
随船晓月孤轮白,入座晴山数点春。
张翰②精灵还笑我,绿袍③依然惹埃尘。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第二次遭贬之时。②张翰,吴郡人,西晋文学家,齐王司马囧执政时,任大司马东曹掾。后知司马囧将败,又因秋风起,思念故乡鲈鱼脍,遂辞官归吴。③绿袍,古时候低级官员的官服。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适合的一项是
A.首联既交代了被贬吴地、疾病缠身的写作背景,也照应了“再泛吴江”的诗题,还与尾联的“绿袍”呼应。
B.颔联以“碧波”“疏雨”设喻,并恰如其分地运用“输”“属”二字,表达了诗人对仕途坎坷的无奈与不满。
C.颈联以移动的视角写景,照应了题目“泛吴江”;再以晓月孤轮、春山数点,表达了诗人泛舟时的心理。
D.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严守格律,音韵和谐,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融情于景的写法运用得当,抒情委婉含蓄。
2.本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剖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发太城留别田父
范成大
秋苗5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
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
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
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
[注]诗人题注:西蜀夏旱,未行前数日连得雨,父老云:“今岁又熟矣!”太城:成都。社,古时候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与祭礼。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适合的一项是
A.第一联写诗人将要远行,与田父离别难舍之情,也突出为秋苗未栽种而忧苦。
B.第四句中的“竞”字,写出田翁们争着告诉诗人昨晚下了一场大雨的喜悦。
C.5、六句写诗人的开心及缘由:田翁们不必再为收获愁虑,可以安心生活了。
D.全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农事和农民生活的深切关心之情。
2.请赏析最后一联“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的精妙之处。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早发剡中石城寺
赵嘏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有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2.这首诗的颈联尤为精妙,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苏子瞻哀辞
张舜民①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②。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注]①张舜民:和苏轼感情深厚。苏轼知定州期间得墨石,作大盆盛之,激水其上,名其室为雪浪斋。 后来苏轼被贬岭南。到宋徽宗时,作者知定州,重新修葺雪浪斋,而此时得知苏轼病逝,于是写了这首哀辞。 ②丈八盆:苏轼用来盛放墨石的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被贬,墨石也被“贬”,“石与人俱贬”中的 “俱”字,道尽当时的炎凉世态。
B.首联下句是说,苏轼虽然已经过世,但“石尚存”,足以让作者感到一丝欣慰。
C.“重添丈八盆”体现了作者对苏轼遗物的珍重, 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思念之情。
D.尾联直抒胸臆,情真意切,苏轼病逝,作者只能在万里以外的定州为其招魂。
2.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作者写“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两句的用意。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夕旅怀
崔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哪个争?
[注]①崔涂: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医生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1.下列对这首诗的剖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描绘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写我恋恋不舍送春归去。
B.颔联第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氛围,让人触目伤怀。
C.颈联"故园书动"写自己长久在外,因而家里的书一直没被翻动过,充满寥落之意。
D.尾联运用反问的手法,言外之意是:我要归去自然就归去了,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无人和我争夺的,这样为什么还留滞他乡呢?
2.本诗蕴含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剖析。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黄山道中
赵沨
小榖城荒路屈盘,石根寒碧涨秋湾。
千章秀木黄公庙,一点飞雪白塔山。
好景落哪个诗句里?蹇驴驮我画图间。
膏肓泉石真吾事,莫厌乘兴数往还。
黄山:一名榖城山,在山东东阿。小榖城:即东阿县铜城镇。章:大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适合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通过描写登山道路屈曲盘旋,岩底一湾碧绿秋水闪着寒光,为全诗定下了凄清伤感的基调。
B.颔联具体描写黄山的名胜风光:黄公庙掩映在高大挺拔的树木之中,白塔山顶点缀着一抹银亮的雪痕。
C.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黄山美景的喜欢已经深入膏肓。“莫厌”运用拟人,情味盎然。
D.诗歌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而第三联结合前两联景语,尾联补足第三联余意,章法谨严,颇具匠心。
2.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②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适合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野望”所见之景,“西山白雪”为哀景,“南浦清江”为乐景。
B.三句“风尘”喻战乱,这句与诗人另一名句“支离东北风尘际”意义相近。
C.四句写自己孑然一身,客居偏僻蜀地,如在天之一涯,因而“涕泪”横流。
D.尾联“极目”点题,郊外所见,民不堪命,人事萧条,诗人对此深感隐忧。
2.全诗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浪淘沙·9日从吴见山觅酒
吴文英①
山远翠眉②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③。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④。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⑤。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②翠眉:青翠的山气。③杜秋娘:泛指楚楚可人的歌妓。④吴霜:比喻白发。⑤西厢:此指朋友家的西厢房。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剖析,不适合的一项是
A.“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是说秋天重阳本是登高览胜的好时节,但词人心情抑郁,远望寒山虽是空蒙蒙地携带青翠欲滴的山气,也感到凄凄凉凉。
B.“菊花清瘦杜秋娘”此言秋菊傲霜迎风,备受摧残,仿佛一位仪态万方的歌妓变为半老徐娘一样叫人感到岁月的流逝给人带来的忧伤。
C.“秋色”“雁声”和“斜阳”常是词人对景思亲及其表达生活感慨的意象,如周邦彦有“雁背夕阳红欲暮”的哀叹,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不过近黄昏”的哀伤。
D.本词表现出词人多种感情,既有对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的感慨,又不乏羁旅在外的忧愁,还借用重阳这一主题寄托了思亲怀乡的苦闷。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剖析。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青玉案
黄公度①
邻鸡不管离怀苦,又还是、催人去。回首高城音信阻。霜桥月馆,水村烟市,一直思君处。
裛②残别袖燕支雨③,谩留得、愁千缕。欲倩归鸿分付与。鸿飞不住,倚阑无语,独立长天暮。
【注】①黄公度:南宋主战派。作此词时词人在泉南任职,秦桧假借君命令他速回都城临安。②裛:沾湿。③燕支雨:夹着胭脂的泪水纷落如雨。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三句看上去是词人在责怪晨鸡不懂离人之苦,实则是表达其不愿离家又不能不去的矛盾心理,这种迂回用笔的写法更具艺术表现力。
B."霜桥月馆,水村烟市"使用列锦的手法,对"霜桥""月馆"等旅途的景物做了细腻描绘,通过画面的组接,打造了孤寂的环境。
C.词的结尾以景语作结,描写词人倚着栏杆悄然无语,一个人伫立在暮色笼罩的长空之下。此处"无语"胜似有语,意境深远,含而不露。
D.本词词风柔美,缠绵悱恻,使用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法,婉而多讽,尽显风雅遗风。所谓"气和音雅,得味外味者",即此也。
2.清人张惠言在《词选》序中说,词是“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可以自言之情”,请结合该词简要剖析。
11、阅读下面的两首清词,完成问题。
陈维崧词二首
卜算子·阻风瓜步
风急楚天秋,日落吴山暮。乌臼红梨树树霜,船在霜中住。极目落帆亭,侧听催船鼓。闻道长江日夜流,何不流侬去?
点绛唇·阻风江口
浊浪堆空,暨阳[注]城下风涛怒。冰车铁柱,隐隐轰吴楚。独眺君山,且共春申语。愁如许,一杯酹汝,同看蛟龙舞。
【注】暨阳,今江苏江阴。君山在江阴北郊,因春申君葬此而得名。春申君即黄歇,战国四公子之一,博闻善辨,礼贤下士,曾任楚相二十多年。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甲词上阕既用“风急”“船在”照应题目,又通过景物描写点明时令和环境,可谓言简而意丰。
B.甲词下阕前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着笔,写出了词人不畏风急霜重、从容赏析江岸美景的情态。
C.乙词上阕刻画了江面风大浪高的景象,动词“堆”“怒”“轰”和比喻“冰车铁柱”的运用,生动传神。
D.乙词下阕借用春申君的典故含蓄地传达情怀,尾句用“蛟龙舞”再写江上风浪,与上阕内容相呼应。
2.比较剖析两首词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秋波媚·7月16日晚登开心亭①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哪个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②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解】①开心亭:亭名,在南郑内城西北,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 此时陆游在南郑担任军务。②灞桥:与后文“曲江”同在长安境内,为唐代长安名胜。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凸显了边地雄浑、悲壮的景致特点。
B.“悲歌击筑”一句,以荆轲刺秦、易水送别的典故表达了光复中原无望、国家前路茫然、悲观失望的情绪。
C.“应待人来”中的“应”字特别强调了一定的语气,全句虽未直接点明战事,但词人坚定的信念却溢于言表。
D.词人月夜登高望远,内心的激情奔腾激荡,借所见所闻写出心中的忧思,突显了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怀?是怎么样抒发的?请简要剖析。
13、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问题。
木兰花慢
张弘范①
功名归堕甑②,便拂袖,不须惊。且书剑蹉跎,林泉笑傲,诗酒飘零。人间事,良可笑,似长风、云影弄阴晴。莫泣穷途老泪,休怜儿女新亭。浩歌一曲饭牛③声,天际暮烟冥。正百二山河。一时冠带,老却升平。英雄亦应无用,拟风尘、万里奋鹏程。哪个忆青春富贵,为怜四海苍生。
【注解】①张弘范:元朝将领,善马槊,也能文。中统三年任行军总管,从征李璮。被元世祖免去军职。后被起用,率兵灭宋。②甑:一种古时候炊具,类似目前的蒸锅,多为陶制。③饭牛:喂牛。据《吕氏春秋·举难》记载,春秋时宁戚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齐恒公开车。“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听到后,觉得他是个奇才,于是加以重用。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开篇说功名失去了,也不过像陶甑摔碎了一样,不值得大惊小怪,显示了词人的洒脱。
B.上片末尾两句反用了晋代阮籍和东晋渡江人士的典故,一“莫”一“休”,写得乐观开朗。
C.结尾提到“青春富贵”,表明此时词人虽已决定舍弃功名隐居,但很难忘怀当年的春风得意。
D.这首词用典颇为贴切,风格慷慨悲壮,具备阳刚之气,体现出词人文武双全的大将风范。
2.词人在下片中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结合词句内容剖析。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①
【南宋】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②边,拟共天随③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注】 ①丁未:即公元1187年。吴松:即今吴江市。②第四桥:城外的甘泉桥。 ③天随:陆龟蒙自号天随子,身处晚唐末世,举进士不第,只好退隐江湖。
1.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一二两句写鸿雁南飞,随云而去,自由自在,反衬词人漂泊江湖,身不由己的凄冷、苦楚。
B.下片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的心愿,他十分向往陆龟蒙浮游于江湖上自得其乐的闲居生活。
C.“今何许?”一句是反问。诗人正是在这反问中,表达了怀念故人、伤时忧世的情怀,也寄寓了自己不能志的身世之感。
D.最后一句描写词人凭栏怀古,吹凄凄冷风,看残柳飞舞,一派参差凌乱、凄冷萧索景象,以景结情,表达出词人感慨身世、忧心国家的复杂感情。
2.请简要赏析“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两句。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水调歌头·落日塞垣①
路黄庭坚
落日塞垣路,风劲戛②貂裘。翩翩数骑闲猎,深入黑山头。极目平沙千里,惟见雕弓白羽, 铁面骏骅骝③。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 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玉颜皓齿,深锁三十
六宫秋。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不减翠蛾羞。戎虏和乐也,圣主永无忧。
【注解】①塞垣:边防城池。②戛敲击。③骅骝,周穆王的八鞍之一,这里代指强壮快速的骏马。
1.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日西沉,长风呼啸,开头两句动静结合,意境苍凉阔大,是典型的边塞景象。
B.平沙千里,词人却聚焦在“雕弓白羽”“骏骅骝”上,为下文情感的抒发蓄势。
C.隐隐约约看到的青冢,使词人想起了王昭君的故事,淡淡哀愁也慢慢袭上心头。
D.词的上片主如果描写了边地骑兵驰骋射猎的意气风发英姿,为全词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2.词的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闲愁”?请加以剖析。
答案
1答案:1.D; 2.⑴表达对妻儿的关心思念。面对来使,诗人想细问又不敢问,生怕听得凶讯,表现了诗人对妻儿的深切关心和思念。 ⑵抒发家庭不可以团聚的悲哀。诗人年已老大,愁病交攻,却还要忍受与妻儿离别之苦,不禁悲从中来。 ⑶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慨。结尾哀叹自己贫困潦倒,连妻儿都无力养活,只能分居两地,追根究底皆因功名难就。
分析:D是反问
2答案:1.B; 2.①诗人第二次遭贬,又疾病缠身,因此,当看到江上自由飞翔的野鸟、江边优游垂钓的渔人,好生羡慕,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弃之情,并萌生了想像张翰一样辞官归隐之意。②但他又没办法脱下绿袍、真的遁世,不惹埃尘,表达了一种对入世的执著。③同时,我们的执著入世,却仅换来“绿袍”之身、一贬再贬的遭遇,流露了对仕途坎坷的不满与自嘲。
分析:B项,“颔联以‘碧波’‘疏雨'设喻”错误,从诗中来看,“满眼碧波输野鸟,一蓑疏雨属渔人”,“碧波”指的是江面,“疏雨”指的是小雨,稀疏的雨点,都是实指,故没设喻;另外,“表达了诗人对仕途坎坷的无奈与不满”错误,从诗句中所描写的景物和人物的活动来看,江上野鸟自由地飞翔,江边渔人优游垂钓,诗句中表达的并不是“无奈与不满”,而是表达对山野生活的向往,对官场生涯的厌弃。
3答案:1.C; 2.这一联,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实写当时的满野潺潺流动的沟渠水,虚写秋社时大家杀鸡宰猪祭祀神灵,庆祝丰收,表达诗人对成都大家的真诚而美好的祝愿。。通过描绘竹门半掩、寺院晨钟隐隐回荡、雨后松林苍翠宁静、白鹤刚刚飞回的清幽静谧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喜欢。③视听结合。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④对比、衬托。“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与俗世中奔忙忧劳的自己形成对比,反衬源于己在世俗中奔走,表达内心的无奈、凄苦。 ⑤巧妙扣题。“竹户半开”,可见更有早起之人;“钟未绝”,表明时间尚早,都照应了题目“早发”二字,用笔绵密严谨。 ⑥与尾句呼应。颈联描写了山中优美宁静的景象,与末句在尘世中回首遥望“此山”相呼应,表达了对山中闲适生活的喜欢和留恋。
分析:“烟霞”,泛指山水、山林。“去”,离开。该句意为诗人辞别宿处的山水胜景离去。
5答案:1.B; 2.①作者表面上写墨石坚硬厚重的特征,实则以石喻人;②墨石坚重之质,不随便改变本性,这正是苏轼坚贞品格的象征;③作者借这两句表达了对苏轼坚贞品格的赞美及对其过世的哀悼之情。
分析:1.B.“足以让作者感到一丝欣慰”错,人亡石存,充满了物是人非之悲。
2.作者借物写人,睹石思旧。表面上写墨石坚硬厚重,不随便改变我们的本性,其实是借写石来写苏轼的坚贞品格;表达了对苏轼品格的赞美及对其过世的哀悼。
6答案:1.C; 2.①春光易逝、伤春之情:春水远流,春花凋谢,诗人送春归,渲染了一片暮春景色,表达作者的伤春情怀,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
②羁旅思乡之情:借“蝴蝶梦”、“子规”、“月三更”等意象及梦中之景表达了游子孤身漂泊异乡的思乡之情。
③仕途坎坷、孤独飘零之苦:“自是不归归便得”是无奈伤心语,传达出诗人苦闷彷徨、悲愁痛苦之情。
④年华老去之悲:自己“华发”“满镜”。
⑤归隐田园之意:从暗用五湖的典故可以看出。
分析:
7答案:1.A; 2.运用设问,回答时不说景在诗中,却说人在景中,构思新奇。用画图比喻黄山美景,生动贴切;而诗人骑着蹇驴缓缓前行,更显画卷之长之美。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黄山道中所见景色由衷喜欢之情。
分析:“为全诗定下了凄清伤感的基调”错误。全诗的基调是喜悦的。故选A。
8答案:1.A; 2.首联寓情于景,写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又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叙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我们的悲苦之情。颈联暗接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尾联下句直写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第一要审题,明确题干的需要,然后应该注意知道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剖析诗歌打造了哪种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考虑诗歌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南浦清江’为乐景”不对,“南浦”为送别之地,语出《楚辞.九歌•河伯》及江淹《别赋》,古诗词中常用。诗人由此想到了与“诸弟”的分别,“清江”可以是清澈的江水,也可以是凄清的江面,结合全诗,应为后一义。故选A项。
2.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看法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种题目,应该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解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汇等进行剖析。本题从“诸弟隔”“涕泪”“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人事”等词汇中可以看出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就是需要学生结合全诗的每一联考虑。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过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卷办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总是都表达这种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类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总是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我们的看法、态度和情感。同时还应该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释。
9答案:1.B; 2.①比喻。如“山远翠眉长”,远望寒山空蒙蒙地携带青翠欲滴的山气,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示了重阳登高所见的美景。
②拟人。“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赋予菊花人的特点,“杜秋娘”,泛指楚楚可人的歌妓。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仿佛一位仪态万方的歌妓一样美丽动人,将词人内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外在化。
③以乐景衬哀情。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美景,词人没感觉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美景更衬词人的愁闷之苦。
④触景生情。“秋色”“雁声”与“斜阳”,都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己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的忧愁的根源。
分析:“菊花清瘦杜秋娘”此言秋菊傲霜迎风,枝干细长,仿佛一位仪态万方的歌妓一样美丽动人。
10答案:1.B; 2.本词表面是写男女别愁,实则含义深远。
①起句写对“邻鸡”啼鸣、催促启程的责备,实质表达对“君命”的一种怨恨和不满;
②旅途中词人一再回望、恋恋不舍,既表达对所恋之人的思念,又暗含对入京后前途命的担心;
③鸿雁无情离去、家书阻隔,则表达了词人心中苦闷无处诉说的无奈和痛苦。
分析:“对‘霜桥’‘月馆’等旅途的景物做了细腻描绘”错,该词并未做细腻描写。
11答案:1.B; 2.①两首词都表达了因阻风而滞留江边引发的愁情。②甲词通过景物描写和“极目”“侧听”的动作刻画,与“何不流侬去”的疑问语气,主要表达期盼启程、归心似箭的急迫心情;③乙词通过风大浪高壮美景象的描绘和对春申君的联想,主要表达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仰慕和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渴望。
分析:
12答案:1.B; 2.①下片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
②拟人。词人赋予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以人的心态与情感,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光复失地、胜利归來。
③想象。词人于开心亭上,放眼远望,想象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打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
分析:“悲观失望的情绪”错。
13答案:1.C; 2.①对得到重用的渴望。用“宁戚饭牛作歌”的典故,表明自己想得到君王重用。
②对国家、人民的关心。“百二山河”指国家江山,“四海苍生”指百姓,词人说自己关心国家,要解除人民的疾苦。
③对个人功名利禄的轻视。“哪个忆青春富贵,为怜四海苍生”,表明词人要有所作为,并非为了我们的个人富贵,用反问,表达出对个人功名利禄的轻视。
分析:词中说的是“哪个忆靑春富贵”,是反问,表明词人不重视富贵;而且从全词看,词人并未决定“隐居”。
14答案:1.D; 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湖上数峰清寂愁苦,黄昏时分,正酝酿着一场雨。此处将本形容生活活贫苦的“清苦”用于写山,使无情物着有情色,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无限苍凉之感。
分析:1.此句暗含了难觅知音之意,增添了词情的苍凉与悲壮。
2.
本篇为过吴松抒怀之作。南宋淳熙十四年冬季,姜夔往返于湖州与苏州两地,路过吴松时,写下了本词。缘何过吴松而作此词?由于姜夔最推崇的晚唐诗人陆龟蒙,生前就隐居在吴松。
上片以景寓情,燕雁随云,数峰清苦,都是词人漂泊清苦生涯的写照。“燕雁无心”,写北方的鸿雁悠然自在,由于冬季正是北雁南飞的时节。此句亦暗含对陆龟蒙的思念之情,由于他有不少歌咏北雁的诗, 如《归雁》:“北走南征象我曹,天涯迢递翼应劳。” 《孤雁》:“我生天地间,独作南宾雁。”等等。“太湖西畔随云去”意境深远,只见那些鸿雁在太湖西边伴随白云飘浮。此处词人以大雁的随云远去暗喻自己一个人漂泊。“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二句,意思是那几座山峰萧瑟愁苦,仿佛在商量黄昏是不是下雨。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意盎然,别有情致。词人拟人写山,实则以数峰之清苦衬托源于己的万千愁苦。
下片追思唐诗人陆龟蒙,发怀古幽情,抒写知音难觅的惆怅寂寞。“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两句意思是:我真想在第四桥边,跟随天随子一块隐居。第四桥指的是吴江城外的甘泉桥,陆龟蒙曾隐居在此, 故词人计划追随他定居在甘泉桥边。“今何许”三字,意境丰富,是词人对自然、生活、历史、年代所提出的充满哲学深思的反诘。如此的考虑使得词人“凭阑怀古”,却不见龟蒙,不见故人,只看到“残柳参差舞”。此句暗含了难觅知音之意,增添了词情的苍凉与悲壮。
全词化实为虚,意在象外。
15答案:1.D; 2.①词人的“闲愁”其实是对当朝执政者的讽剌。
②词的下片先着力渲染汉王朝国力的强盛、人才的海量,但汉朝统治者还是以一个弱女子的和亲来谋求和平,貌似强大的国力与用弱女子谋求和平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讽剌犀利。
③词人借古讽今, 借汉代的故事,讽剌宋代统治者的软弱,流露出对宋朝国事衰微的忧虑。
分析:“为全词奠定了雄壮的基调”错。